English

罗喜堂的期待

1998-07-0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永林 杜弋鹏 刘 鹏 我有话说

6月26日,当我们赶到陕西省靖边县冯家峁林场进行采访时,林场职工罗喜堂正在为电费问题来到场部进行交涉,听到我们是来了解国有林场的情况时,这位63岁的老汉对目前国有林场职工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十分的关切。

罗喜堂是1958年参加工作的,刚开始时在学校和乡政府工作,1972年转到了林场,一干就是26年。老汉目前正在办理退休手续,从去年开始,林场已不给他发工资,代替的是9.5亩土地,与他处境相同的在冯家峁林场有14个人。

罗喜堂家有一位84岁的老母亲、两个儿子、一个儿媳妇和一个8岁的孙子,大儿子和媳妇在家种地,小儿子出去揽活,小孙子跟他在一起,家里的担子实际上还是靠他担负,为此他已经欠了3000元的贷款。林场在去年以前每人每月还有300多元钱工资,后来把原用来育苗的苗圃地分给了职工代替工资,10万亩的沙区林木只留下4个护林员在看护。

榆林地区的国有林场共有29个,其中靖边县有7个,全部分布在毛乌素沙漠风沙区,这些国有林场在80年代以前为绿化沙区做出了重大贡献,仅靖边县的7个国有林场就使50多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。但由于沙区林业纯属于生态型林业,乔木多数不成材,灌木根本无收入,所以以林养林的功能很差,再加上国家投资逐渐减少,如靖边县,1978年到1985年,国家各渠道每年的投资都在80万元以上,但到了“八五”期间,每年就不到40万元了。我们在冯家峁林场看到,除了几十间破旧的平房和一个挂在树上生锈了的当钟用的铁圈外,几乎一无所有了,而这种状况大多数沙区林场均存在。

林场虽然也搞了一些经营活动,但收入远远满足不了需要,一些林场出现了买卖树和土地的情况。如此下去,生态环境将受到新的威胁,拯救国有林场迫在眉睫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